尿床可通過行為干預、遺尿報警器、去氨加壓素、抗膽堿能藥物、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等方式治療。尿床通常由膀胱容量小、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心理壓力、泌尿系統感染、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行為訓練:膀胱容量小可通過定時排尿訓練改善,日間每2小時排尿一次,夜間睡前2小時限制飲水。記錄排尿日記有助于評估膀胱功能,避免攝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質。
2、報警裝置:遺尿報警器通過濕度感應觸發(fā)聲響,幫助建立條件反射。需連續(xù)使用8-12周,治療期間需家長配合喚醒訓練,有效率可達70%以上。
3、激素治療:去氨加壓素模擬抗利尿激素功能,適用于夜間多尿型遺尿。常用藥物包括彌凝片、醋酸去氨加壓素噴霧劑,用藥期間需監(jiān)測血鈉水平。
4、解痙藥物:奧昔布寧、托特羅定等抗膽堿藥可緩解膀胱過度活動??赡芘c神經發(fā)育延遲有關,表現為尿急、尿頻等癥狀。6歲以上兒童可短期使用。
5、精神調節(jié):丙咪嗪等三環(huán)類藥物適用于伴有情緒障礙者。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有關,需警惕心悸、口干等副作用,12歲以下慎用。
調整飲食結構可減少夜間尿液生成,晚餐避免高鹽高糖食物,優(yōu)選小米粥、蒸南瓜等溫和食材。日間進行盆底肌訓練,如中斷排尿練習、提肛運動,每日3組每組10次。建立規(guī)律作息習慣,睡前排空膀胱,臥室保持適宜溫度。持續(xù)3個月無效需排查隱性脊柱裂、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尿流動力學檢查可評估膀胱功能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