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別浸潤性尿路上皮癌的治愈率與腫瘤分期、治療方案及個體差異密切相關,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達60%-80%,晚期則顯著降低至10%-30%。
非肌層浸潤性腫瘤Ta/T1期通過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聯(lián)合卡介苗灌注治療,五年生存率超過80%。肌層浸潤性腫瘤T2期以上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術后配合順鉑、吉西他濱等化療藥物,五年生存率約為50%-60%。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患者預后較差,生存率通常不足30%。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是肌層浸潤期的標準治療,配合新輔助化療可提高5%-10%的生存率。保留膀胱的綜合治療放療聯(lián)合甲氨蝶呤、長春堿等化療適用于特定患者,五年生存率約40%。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阿維魯單抗可用于晚期二線治療。
管腔型腫瘤對順鉑化療敏感,基底型可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FGFR3突變患者可使用厄達替尼等靶向藥物,PD-L1高表達者更適合免疫治療。分子檢測可優(yōu)化治療方案選擇,提升10%-15%的生存獲益。
術后每3-6個月需進行膀胱鏡、尿脫落細胞學檢查。原位復發(fā)患者可采用二次電切聯(lián)合卡介苗治療,肌層復發(fā)需考慮挽救性膀胱切除術。循環(huán)腫瘤DNA檢測能早于影像學發(fā)現(xiàn)微轉移灶。
戒煙可降低50%復發(fā)風險,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于預后。術后需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功能,心理干預可緩解30%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定期隨訪中應監(jiān)測腎功能及代謝異常。
患者需嚴格遵循膀胱灌注化療時間表,術后第一年每月復查尿常規(guī)。低脂高纖維飲食配合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可改善免疫功能。新輔助化療期間需監(jiān)測骨髓抑制及聽力損傷,根治術后注意維生素B12缺乏風險。尿流改道患者應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預防尿路感染,定期進行血電解質檢查。多學科團隊協(xié)作模式可提高15%的五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