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過少可通過睪酮替代療法、促性腺激素治療、芳香化酶抑制劑、中藥調理、生活方式干預等方式治療。雄性激素缺乏通常由睪丸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疾病、遺傳因素、藥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睪酮替代:外源性補充睪酮是主要治療手段,常用藥物包括十一酸睪酮、丙酸睪酮、庚酸睪酮等注射制劑。凝膠或貼劑等透皮給藥方式可維持血藥濃度穩(wěn)定,適用于需長期治療的中老年患者。治療期間需定期監(jiān)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和紅細胞壓積。
2、促性腺療法: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刺激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適用于下丘腦-垂體病變導致的繼發(fā)性性腺功能減退。聯(lián)合使用克羅米芬可促進內源性睪酮生成,對保留生育需求的青年患者更具優(yōu)勢。治療周期通常持續(xù)3-6個月。
3、酶抑制劑:來曲唑等芳香化酶抑制劑能阻斷睪酮轉化為雌激素,提高游離睪酮水平。這類藥物特別適用于肥胖伴雌激素水平升高的代謝綜合征患者,可改善體脂分布異常和性功能障礙。需注意可能引起的骨密度下降風險。
4、中藥調理:淫羊藿、巴戟天等補腎壯陽中藥具有類雄激素作用,能改善性欲減退和疲勞癥狀。復方制劑如右歸丸通過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發(fā)揮作用,適合輕癥患者或作為輔助治療。療程建議不少于12周。
5、生活干預:阻抗訓練如深蹲、硬拉可刺激睪酮短期升高,每周3次3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效果顯著。保證鋅、維生素D攝入,牡蠣、牛肉、蛋黃等食物有助于維持正常激素水平。睡眠時長7-8小時可避免夜間睪酮分泌峰受損。
飲食方面建議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堅果攝入,限制酒精及精制糖。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結合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間接提升睪酮生物利用度。長期治療患者應每半年進行骨密度和血脂檢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