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可通過光療、益生菌、肝酶誘導劑等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通常由膽紅素代謝異常、母乳喂養(yǎng)不足、溶血性疾病、感染、遺傳代謝缺陷等原因引起。
1、光療干預:藍光照射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有效手段,通過光異構作用將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產物排出。光療期間需保護嬰兒眼睛及會陰部,監(jiān)測體溫及液體攝入量。
2、益生菌調節(jié):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等可優(yōu)化腸道菌群,促進膽紅素隨糞便排泄。母乳喂養(yǎng)嬰兒可配合母親服用益生菌,需選擇嬰幼兒專用制劑。
3、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能激活肝細胞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增強膽紅素結合能力。該藥適用于母乳性黃疸或遺傳性酶缺陷病例,需在醫(y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
4、白蛋白輸注:嚴重溶血性黃疸可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與游離膽紅素結合減少核黃疸風險。該措施需嚴格掌握適應癥,配合膽紅素監(jiān)測及光療聯合應用。
5、換血療法:當膽紅素超過換血閾值或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時,需采用雙倍量換血術清除抗體和致敏紅細胞。Rh溶血患兒需選用Rh陰性血源,ABO溶血需選用O型紅細胞加AB型血漿。
母乳喂養(yǎng)需保持每日8-12次喂養(yǎng)頻率,配方奶喂養(yǎng)按每公斤體重150-180ml標準。每日進行5-10分鐘日光浴,選擇上午9-10點或下午4-5點時段。密切觀察皮膚黃染范圍是否超過軀干中線,監(jiān)測大便顏色是否轉為陶土色。出生72小時內出院者需在48小時內返院復查膽紅素,早產兒或低體重兒應延長監(jiān)測至生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