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生食污染、免疫力低下、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因素引起,長期感染可通過胃黏膜損傷、胃酸分泌異常等方式增加胃癌風險。
1、共用餐具: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共用餐具或親吻時易發(fā)生交叉感染。日常需實行分餐制,定期消毒餐具,避免咀嚼喂食嬰幼兒。
2、生食污染:食用未徹底清洗的蔬菜水果、飲用生水可能攝入病菌。建議食物充分加熱至70℃以上,生鮮果蔬用鹽水浸泡后流水沖洗。
3、免疫力低下: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會削弱胃部防御能力。保持規(guī)律作息、每周3次有氧運動有助于提升免疫功能。
4、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分泌的尿素酶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可能與高鹽飲食、酗酒等因素有關(guān),常表現(xiàn)為上腹隱痛、餐后飽脹。需采用四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櫞酸鉍鉀根除病菌。
5、胃潰瘍:長期感染可導致胃酸侵蝕黏膜下層,通常與NSAIDs藥物濫用、吸煙有關(guān),癥狀包括夜間痛醒、黑便等。除藥物治療外,嚴重者需行胃部分切除術(shù)或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shù)。
預防胃癌需從飲食調(diào)節(jié)入手,每日攝入500克新鮮果蔬,限制腌制燒烤食品;堅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40歲以上感染者建議每2年進行胃鏡檢查。出現(xiàn)持續(xù)消瘦、嘔血等預警癥狀需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