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起泡可通過冷敷處理、消毒防護、避免摩擦、藥物涂抹、穿刺引流等方式治療。腳底起泡通常由摩擦刺激、高溫燙傷、真菌感染、過敏反應、機械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腳底起泡初期可采用冷敷緩解疼痛和腫脹。用干凈毛巾包裹冰塊敷于患處10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操作。冷敷能收縮毛細血管減少組織液滲出,適用于摩擦或燙傷導致的水泡,避免直接接觸冰塊以防凍傷。
直徑小于1厘米的水泡需保持完整皮膚屏障。使用碘伏或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后,覆蓋無菌紗布或水膠體敷料。防護能降低細菌感染風險,特別適合足部多汗人群,每日更換敷料直至表皮自然干燥脫落。
更換寬松透氣的棉質(zhì)襪子與軟底鞋具,減少患處受壓。運動時選擇足弓支撐良好的專業(yè)跑鞋,必要時使用硅膠足跟墊分散壓力。該方法針對反復摩擦引起的水泡,可配合休息暫停長時間行走活動。
真菌感染導致的水泡可外用聯(lián)苯芐唑乳膏、酮康唑軟膏或特比萘芬噴霧。過敏因素引發(fā)的皰疹需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每日2次連續(xù)使用不超過1周。藥物干預前需明確病因,合并滲液時禁用油性藥膏。
直徑超過2厘米的張力性水泡需無菌操作引流。用酒精消毒后以注射器抽取滲液,保留表層皮膚作為天然敷料。穿刺后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該方法適用于影響行走的大型血泡或燙傷水泡。
護理期間建議增加維生素C和鋅元素攝入促進皮膚修復,食用獼猴桃、牡蠣等食物。選擇游泳或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替代健走,每日用38℃以下溫水泡腳10分鐘。出現(xiàn)化膿、發(fā)熱或水泡周圍紅腫擴散時需及時就醫(yī),糖尿病患者應避免自行處理足部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