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需就診血管外科或介入放射科,部分醫(yī)院可能歸入心血管內科或普通外科。該疾病涉及靜脈血流異常、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管內皮損傷三大機制,需通過專業(yè)評估制定個體化方案。
1、血管外科:作為核心診療科室,可開展超聲檢查、D-二聚體檢測等基礎評估。對于髂股靜脈血栓,可能采用導管溶栓、機械取栓等介入治療。嚴重者需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預防肺栓塞。
2、介入放射科:擅長影像引導下的微創(chuàng)治療,如經皮穿刺導管直接溶栓術。對于抗凝禁忌患者,可實施血管內超聲消融血栓清除術。該科室多與血管外科聯合開展雜交手術。
3、心血管內科:負責藥物方案制定,常用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藥。對于合并肺栓塞者,可能聯合使用依諾肝素、華法林等傳統抗凝藥物。需定期監(jiān)測INR值調整劑量。
4、普通外科:當出現股青腫等緊急情況時,可能需外科取栓手術。部分醫(yī)院由外科醫(yī)生實施靜脈旁路移植等血管重建術。術后需配合間歇氣壓治療預防復發(fā)。
5、康復醫(yī)學科:急性期后介入,指導梯度壓力襪穿戴方法。通過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訓練促進靜脈回流。推薦每日步行6000-8000步,避免久坐超過90分鐘。
患者應保持每日飲水1500-2000ml,增加西芹、深海魚類等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需與華法林錯開食用。建議采用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睡眠時墊高患肢15-20厘米。定期復查血管超聲監(jiān)測血栓變化,突發(fā)胸痛呼吸困難需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