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主要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未分化癌四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病理特征和預后差異顯著。
乳頭狀癌占甲狀腺癌的70%-80%,生長緩慢且預后較好。病理特征為核溝和核內假包涵體,常見頸部淋巴結轉移但遠處轉移較少??赡芘c輻射暴露、碘攝入異常等環(huán)境因素相關,通常表現為無痛性頸部腫塊或體檢偶然發(fā)現。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性碘治療。
濾泡狀癌占比約10%-15%,通過血行轉移至肺和骨骼。病理可見濾泡結構浸潤包膜或血管,與碘缺乏地區(qū)相關性較高?;颊呖赡艹霈F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手術需全甲狀腺切除,術后需監(jiān)測甲狀腺球蛋白水平。
髓樣癌起源于甲狀腺C細胞,約占5%,可分泌降鈣素。約25%為家族性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相關,基因檢測可發(fā)現RET原癌基因突變。典型癥狀包括腹瀉和面部潮紅,治療需甲狀腺全切加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
未分化癌惡性度最高但罕見,進展迅速且預后極差。病理表現為梭形細胞或巨細胞,常見于老年患者,早期即發(fā)生廣泛浸潤和轉移。臨床表現為迅速增大的頸部腫塊伴壓迫癥狀,治療以放化療聯(lián)合姑息手術為主。
甲狀腺癌患者術后需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維持TSH抑制治療,定期復查頸部超聲和甲狀腺功能。日常飲食注意控制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攝入,避免頸部劇烈運動。髓樣癌患者直系親屬應進行基因篩查,未分化癌患者需加強營養(yǎng)支持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