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可通過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內窺鏡檢查、神經功能評估等方式明確病因。慢性盆腔痛通常由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肌肉骨骼異常、神經壓迫等原因引起。
1、婦科檢查:
雙合診或三合診可評估子宮附件壓痛、包塊及活動度。盆腔觸診能發(fā)現(xiàn)子宮骶韌帶結節(jié)或卵巢囊腫,配合陰道分泌物檢測可鑒別細菌性陰道病或衣原體感染。婦科檢查是初步篩查盆腔炎癥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手段。
2、影像學檢查:
經陰道超聲能清晰顯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結構異常,MRI對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率可達90%。CT檢查有助于鑒別泌尿系統(tǒng)結石或腸道病變,必要時可進行子宮輸卵管造影評估輸卵管通暢度。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和C反應蛋白檢測可判斷感染程度,CA125升高提示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尿妊娠試驗排除宮外孕,性激素檢測有助于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宮頸分泌物培養(yǎng)能明確淋球菌或支原體等特異性病原體。
4、內窺鏡檢查:
腹腔鏡可直接觀察盆腔粘連范圍和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同時進行病灶切除或粘連松解手術。宮腔鏡檢查能發(fā)現(xiàn)子宮內膜炎或宮腔粘連,必要時可取活檢明確子宮內膜病變性質。
5、神經功能評估:
肌電圖檢查可鑒別陰部神經卡壓綜合征,疼痛誘發(fā)電位測試有助于判斷中樞敏化現(xiàn)象。對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需進行心理評估排除軀體化障礙或抑郁焦慮共病情況。
建議每日記錄疼痛日記標注發(fā)作時間和誘因,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每周進行3次盆底肌放松訓練如腹式呼吸,飲食增加三文魚、亞麻籽等抗炎食物攝入。疼痛持續(xù)超過6個月需考慮多學科聯(lián)合診療,必要時轉診疼痛科或心理科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