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癥是血液在靜脈內異常凝結導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可能由血流緩慢、血管損傷、高凝狀態(tài)、遺傳因素、長期制動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手術取栓、壓力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1、血流淤滯:久坐久臥或長途旅行時下肢肌肉泵作用減弱,靜脈回流速度下降使血液淤積。建議每小時活動踝關節(jié)促進循環(huán),乘坐交通工具時穿戴梯度壓力襪,臥床患者需被動按摩腓腸肌。
2、血管內皮損傷: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或靜脈穿刺可能導致血管內膜完整性破壞。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預防血栓形成,中心靜脈置管患者需定期評估導管相關性血栓風險。
3、血液高凝:惡性腫瘤、妊娠或口服避孕藥會增強凝血因子活性。腫瘤患者需監(jiān)測D-二聚體,孕婦建議孕中期起穿戴醫(yī)用彈力襪,避孕藥使用者應每年評估血栓風險。
4、遺傳易感性:抗凝血酶缺乏癥、蛋白C/S缺陷等遺傳性血栓傾向占病例15%-20%?;驒z測陽性者需避免脫水,擇期手術前需進行預防性抗凝,可選用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新型口服抗凝藥。
5、合并癥誘發(fā):心力衰竭、腎病綜合征等疾病常伴隨肢體水腫和血液濃縮。慢性病患者應控制每日攝水量,監(jiān)測血清白蛋白水平,突發(fā)單側肢體腫脹需緊急超聲排查深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ml飲水,避免高脂飲食增加血液黏稠度,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急性期過后應持續(xù)3-6個月抗凝治療,定期復查凝血功能,長途飛行前可預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患者需終身穿戴20-30mmHg壓力襪,每年進行血管超聲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