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正常值為0-0.05IU/mL,檢測結果低于此范圍視為陰性,高于此范圍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外殼蛋白成分,陽性結果提示存在現(xiàn)癥感染。該指標最早出現(xiàn)在感染后1-2周,持續(xù)6個月以上則發(fā)展為慢性感染。檢測時需采用化學發(fā)光法等敏感方法,避免假陰性。
檢測值超過0.05IU/mL時需復查確認,同時檢測乙肝五項其他指標。單純表面抗原陽性可能處于病毒攜帶狀態(tài),若伴隨e抗原陽性或HBV-DNA升高,則提示病毒復制活躍。孕婦檢測陽性需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部分醫(yī)院采用定量檢測,數(shù)值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無直接相關性。高滴度結果可能反映免疫耐受狀態(tài),治療過程中表面抗原定量下降是療效觀察指標之一。干擾素治療可使部分患者表面抗原轉陰。
溶血標本、類風濕因子干擾可能導致假陽性。疫苗接種后1-2周可能出現(xiàn)短暫陽性,輸血后被動獲得抗體也可致假陽性。疑難結果建議采用中和確認試驗,必要時行HBV-DNA檢測。
表面抗原陽性者需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HBV-DNA及超聲。肝硬化患者應縮短至3個月隨訪,肝癌高危人群需聯(lián)合甲胎蛋白檢測。家庭成員應接種疫苗,共用剃須刀等行為需避免。
日常需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增加優(yōu)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攝入,避免酒精及霉變食物。規(guī)律作息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快走每周3-5次為宜。出現(xiàn)乏力、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藥物。餐具煮沸消毒可降低家庭傳播風險,皮膚破損時需嚴格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