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過保持耳道清潔、鼻腔沖洗、藥物治療、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方式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感冒、鼻炎、腺樣體肥大、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負壓等原因引起。
1、清潔耳道:
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尖銳物品清理耳道,防止損傷鼓膜??捎脽o菌棉簽蘸取生理鹽水輕柔擦拭外耳道分泌物,每日1-2次。游泳或洗澡時佩戴耳塞,防止污水進入加重炎癥。
2、鼻腔護理:
使用生理鹽水噴霧或洗鼻器沖洗鼻腔,每日2-3次,減少鼻咽部分泌物倒流至咽鼓管。過敏性鼻炎患者需避免接觸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緩解癥狀。
3、藥物治療:
黏液溶解劑如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可稀釋中耳積液,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如布地奈德噴霧減輕咽鼓管水腫。急性期可短期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控制感染,合并疼痛時服用布洛芬緩解。
4、鼓膜穿刺:
對于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頑固性積液,可在局麻下穿刺抽吸黃色黏稠液體,同時注入地塞米松促進炎癥消退。該操作需在耳鼻喉科門診完成,術(shù)后避免用力擤鼻或潛水。
5、鼓膜置管:
反復(fù)發(fā)作或聽力顯著下降者需行鼓膜切開置管術(shù),通氣管留置6-12個月以平衡中耳壓力。術(shù)后需定期復(fù)查防止管腔堵塞,避免耳部進水,置管期間禁止乘坐飛機或高原旅行。
日常飲食增加冬瓜、薏米等利水食材,減少奶制品及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度進行吞咽咀嚼訓練促進咽鼓管開放,如吹氣球、嚼口香糖等。睡眠時墊高枕頭減輕鼻咽部充血,出現(xiàn)耳悶脹感持續(xù)超過兩周或聽力驟降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