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耳部外傷、膽脂瘤型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滴耳液、鼓膜修復術、抗感染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感染或炎癥可能導致耳朵流膿,常見于頻繁掏耳或游泳后耳道進水?;颊叱0橛叙W、疼痛及聽力下降。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藥物,避免抓撓刺激。
2、中耳炎:
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發(fā)作時,中耳積液可能穿透鼓膜形成膿性分泌物。多與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相關,伴隨耳悶、耳鳴及發(fā)熱。需口服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嚴重者需鼓膜切開引流。
3、鼓膜穿孔:
外傷、爆炸傷或中耳炎反復發(fā)作可導致鼓膜破損,引發(fā)持續(xù)性耳漏?;颊呖赡艹霈F聽力驟降、眩暈等癥狀。小穿孔可通過觀察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或脂肪填充術。
4、耳部外傷:
耳廓或外耳道機械性損傷后,局部組織滲出液與細菌混合形成膿液。需徹底清創(chuàng)消毒,預防性使用羅紅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廣譜抗生素,避免傷口沾水。
5、膽脂瘤型中耳炎:
中耳上皮異常增生形成膽脂瘤,破壞周圍骨質并繼發(fā)感染。典型表現為惡臭膿液、進行性聽力喪失。需通過乳突根治術或鼓室成形術徹底清除病灶,術后長期隨訪。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保持耳部干燥,游泳時使用防水耳塞。飲食宜清淡,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等食物攝入。急性期暫停劇烈運動,若出現高熱、劇烈頭痛或面癱等癥狀需立即就醫(yī)。定期耳鼻喉科檢查可早期發(fā)現慢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