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占血液總量的55%,血細胞占45%,兩者共同構成完整的血液系統(tǒng)。
1、血漿:血漿是淡黃色液體,主要成分是水,占比約90%-92%,其余為蛋白質、電解質、激素等溶解物質。血漿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具有維持滲透壓、免疫防御和凝血功能。電解質如鈉、鉀、鈣離子參與酸堿平衡和神經(jīng)肌肉活動。
2、紅細胞:紅細胞呈雙凹圓盤狀,無細胞核,含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紅素組成,能與氧氣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負責運輸氧氣至全身組織。紅細胞壽命約120天,由骨髓不斷生成補充。
3、白細胞:白細胞分為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三類。中性粒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清除細菌,嗜酸性粒細胞參與過敏反應和寄生蟲防御,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引發(fā)炎癥反應。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和T細胞,負責特異性免疫應答。
4、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細胞脫落的細胞碎片,無核,直徑2-4微米。血小板表面有糖蛋白受體,能黏附于受損血管內皮,聚集形成血栓。血小板釋放ADP、血栓素A2等物質促進凝血過程,防止失血。
5、血細胞生成:所有血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紅細胞生成依賴促紅細胞生成素調節(jié),白細胞生成受集落刺激因子調控,血小板生成需血小板生成素。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會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鐵缺乏引起缺鐵性貧血。
血液成分檢測包括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血型鑒定等項目。血漿中白蛋白水平反映營養(yǎng)狀態(tài),球蛋白異常提示免疫疾病。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濃度用于貧血診斷,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輔助感染鑒別。血小板減少可能導致出血傾向,增多增加血栓風險。保持均衡飲食,適量攝入富含鐵、維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有助于維持正常造血功能。規(guī)律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久坐預防靜脈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