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脫位可通過手法復位、固定修復、牙髓治療、種植修復、正畸牽引等方式治療。牙脫位通常由外力撞擊、運動損傷、齲齒破壞、牙周病、發(fā)育異常等原因引起。
交通事故或跌倒碰撞導致牙齒脫離牙槽窩,需在30分鐘內(nèi)進行復位。黃金處理時間為脫位后2小時內(nèi),超過24小時再植成功率顯著降低。清潔牙根表面后輕壓復位,配合彈性夾板固定4周。
籃球拳擊等對抗性運動易造成牙脫位,建議佩戴運動牙托預防。完全脫位牙應存放于生理鹽水或牛奶中轉運,部分脫位需在6小時內(nèi)復位。復位后需避免咬硬物2個月,定期拍攝牙片觀察愈合情況。
大面積齲壞導致牙體結構脆弱,輕微咬合力即可引發(fā)脫位。此類情況需先進行根管治療消除感染,采用樹脂嵌體或全冠修復恢復牙體形態(tài)。嚴重缺損者可考慮樁核冠修復,同時處理鄰牙齲壞防止連鎖脫位。
中重度牙周炎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度達Ⅲ度時易發(fā)生脫位??赡芘c菌斑堆積、吸煙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牙齦出血、牙齒移位等癥狀。需進行齦下刮治聯(lián)合牙周夾板固定,骨缺損嚴重者需引導骨再生手術。
年輕恒牙牙根未完全形成,外傷后更易發(fā)生脫位。可能與牙根短小、牙槽窩淺等因素有關,常伴有牙髓壞死、根尖閉合異常等癥狀。需采用氫氧化鈣誘導根尖成形,必要時進行正畸牽引助萌。
復位后飲食應選擇溫涼流質(zhì)2周,逐步過渡到軟食。避免游泳等可能撞擊面部運動,使用含氟漱口水維護口腔衛(wèi)生。定期復查牙髓活力,拍攝X線片監(jiān)測牙根吸收情況,兒童患者需觀察恒牙胚發(fā)育狀態(tài)。夜間佩戴咬合墊可減少牙齒受力,維生素D和鈣劑有助于牙周組織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