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銀屑病可通過中藥內服、中藥外洗、針灸療法、飲食調理、情志調節(jié)等方式治療。副銀屑病通常由血熱風燥、濕熱蘊結、氣血不足、肝腎陰虛、情志失調等原因引起。
血熱風燥型可選用消風散加減,濕熱蘊結型常用龍膽瀉肝湯化裁,氣血不足者宜服當歸飲子。臨床常用中藥包括白鮮皮、土茯苓、丹參等,需根據證型辨證施治。中藥療程通常需持續(xù)3個月以上,服藥期間需定期復診調整方劑。
苦參、黃柏、地膚子等煎湯外洗可緩解皮膚瘙癢。藥浴溫度控制在37-40℃,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皮損滲出明顯者可加用馬齒莧、野菊花,鱗屑較厚者配合花椒、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
取穴以足三里、血海、三陰交等為主,配合局部圍刺。血熱型采用瀉法,氣血不足型用補法,每周治療3次。耳穴可選取肺、神門、內分泌等穴位進行壓豆治療。
宜食百合、銀耳、山藥等滋陰潤燥之品,忌食羊肉、辣椒等發(fā)物。每日可飲用菊花枸杞茶,適量食用薏苡仁粥。血熱型患者可多食藕、梨等涼性食物,氣血不足者可食用紅棗、桂圓。
肝氣郁結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建議通過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疏解壓力。每日進行15分鐘正念冥想,保持規(guī)律作息。家屬應給予情感支持,避免患者情緒劇烈波動。
副銀屑病患者需注意皮膚保濕,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避免搔抓皮損。飲食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適量補充優(yōu)質蛋白。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治療期間需定期監(jiān)測肝腎功能,出現新發(fā)皮損或癥狀加重應及時就醫(yī)。保持居住環(huán)境通風干燥,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沐浴后及時涂抹保濕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