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不具有傳染性,其發(fā)病與免疫系統(tǒng)異常、過敏原刺激、感染因素、遺傳傾向及精神壓力等因素相關(guān)。
1、免疫異常:慢性蕁麻疹患者體內(nèi)存在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治療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控制癥狀。
2、過敏原刺激:塵螨、花粉、海鮮等過敏原可能誘發(fā)皮膚風團和瘙癢。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日常減少接觸已知致敏物質(zhì),使用除螨儀清潔居住環(huán)境。
3、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鼻竇炎等病灶可能持續(xù)激活免疫反應。針對感染源可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治療,同時配合抗組胺藥物緩解皮膚癥狀。
4、遺傳傾向: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過敏病史,表現(xiàn)為膽堿能性蕁麻疹或皮膚劃痕癥。這類患者需注意溫度變化和衣物摩擦,選擇寬松棉質(zhì)衣物減少機械刺激。
5、精神因素:長期焦慮、睡眠障礙可能通過神經(jīng)內(nèi)分泌途徑加重病情。認知行為療法和規(guī)律作息有助于改善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多塞平等抗焦慮藥物。
慢性蕁麻疹患者應保持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攝入;選擇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zhì);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使用無皂基沐浴露減少皮膚屏障破壞。癥狀持續(xù)6周以上需定期復查血清IgE水平,合并血管性水腫或呼吸困難需立即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