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結石可通過溫水沖洗、礦物油軟化、專業(yè)器械取出等方式處理,不建議自行掏取可能由外耳道損傷、鼓膜穿孔、繼發(fā)感染、耵聹腺分泌異常、耳道狹窄等原因引起。
1、損傷耳道:
外耳道皮膚薄嫩且彎曲,使用尖銳工具掏挖易造成劃傷或出血。反復刺激可能引發(fā)慢性外耳道炎,表現為耳痛、瘙癢、滲出液增多。日??捎妹藓炃鍧嵍吘墸苊馍钊攵?。
2、鼓膜風險:
掏耳時工具不慎滑入可能刺穿鼓膜,導致聽力下降、耳鳴或眩暈。鼓膜穿孔需通過耳內鏡檢查和聲導抗測試確診,嚴重者需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3、感染加重:
不潔工具攜帶細菌真菌,破壞耳道微環(huán)境后易誘發(fā)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典型癥狀包括耳道腫脹、膿性分泌物和發(fā)熱。出現感染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藥物治療。
4、分泌異常:
頻繁掏耳刺激耵聹腺加速分泌,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耳垢本身具有抗菌和潤滑作用,正常情況下會隨咀嚼動作自然排出。油性耵聹人群可每半年到醫(yī)院進行專業(yè)清理。
5、結構限制:
兒童或耳道狹窄者更易發(fā)生耵聹嵌頓,強行操作可能將耳垢推向深處。臨床常用耳鼻喉科專用吸引器或耵聹鉤取出,配合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后處理更安全。
日常護理建議避免使用挖耳勺、發(fā)卡等硬物清潔耳道,游泳后及時用吹風機低溫檔吹干外耳道。飲食注意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量補充鋅元素可維持耳道皮膚健康。出現聽力驟降、持續(xù)耳痛或流血癥狀需立即就診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