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性肝硬化可能由血吸蟲蟲卵沉積、門靜脈高壓、肝纖維化、免疫反應異常、繼發(fā)感染等原因引起。
血吸蟲成蟲寄生于門靜脈系統(tǒng),產(chǎn)卵后蟲卵隨血流進入肝臟,沉積于肝竇前小靜脈內。蟲卵釋放抗原物質刺激宿主免疫系統(tǒng),形成肉芽腫性炎癥反應,長期反復刺激導致肝組織纖維化。
蟲卵阻塞門靜脈小分支及肉芽腫形成,造成門靜脈血流阻力增加。門靜脈高壓可能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脾功能亢進等癥狀,臨床表現(xiàn)為嘔血、腹水、脾腫大。
蟲卵引起的慢性炎癥反應激活肝星狀細胞,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形成纖維間隔。纖維化進程與轉化生長因子-β等細胞因子過度表達有關,最終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
蟲卵抗原誘導Th2型免疫應答優(yōu)勢,產(chǎn)生大量IL-4、IL-5等細胞因子。這種異常免疫反應促進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肉芽腫形成,加重肝臟損傷。
晚期肝硬化患者易合并細菌感染,可能與腸道菌群易位有關。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敗血癥等感染會加速肝功能惡化,出現(xiàn)黃疸、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
預防血吸蟲性肝硬化需避免接觸疫水,感染者需早期接受吡喹酮驅蟲治療。飲食應保證優(yōu)質蛋白攝入但限制鈉鹽,推薦魚肉、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適度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和門靜脈壓力變化,出現(xiàn)嘔血或意識障礙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