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低燒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蒙脫石散、益生菌等方式治療,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食物中毒、腸道菌群失調(diào)、受涼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是常見誘因,多伴隨水樣便和37.5-38.5℃低熱。保持清淡飲食如米湯、面條,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瀉。病毒性腹瀉具有自限性,通常3-5天可自愈。
2、細菌感染:
沙門氏菌、志賀菌等病原體侵襲腸道黏膜,可能引發(fā)黏液膿血便伴腹痛。細菌性腸炎需用抗生素如諾氟沙星、頭孢克肟,同時補充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fù)。體溫超過38.5℃時可短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
3、食物中毒:
變質(zhì)食物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會刺激腸道蠕動加速,出現(xiàn)嘔吐伴水樣瀉。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攝入,用活性炭吸附毒素。腹瀉嚴重時每小時補充100-200ml口服補液鹽溶液預(yù)防脫水。
4、菌群失調(diào):
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導(dǎo)致稀便和低熱。停用相關(guān)抗生素后,補充雙歧桿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劑。每日攝入200ml無糖酸奶有助于重建菌群屏障。
5、腹部受涼:
寒冷刺激使腸蠕動亢進,可能引發(fā)陣發(fā)性臍周絞痛。用熱水袋熱敷腹部,飲用姜棗茶溫暖脾胃。選擇易消化的蒸蘋果、山藥粥等食物,避免生冷瓜果刺激腸道。
癥狀持續(xù)超過48小時或出現(xiàn)血便、意識模糊等表現(xiàn)需急診處理?;謴?fù)期推薦低渣飲食如軟米飯、蒸蛋羹,配合散步等輕度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fù)。注意餐具消毒和手衛(wèi)生,腹瀉期間每2小時監(jiān)測一次體溫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