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能由外傷、耳道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炎、外耳道腫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治療、手術修復、抗炎處理、腫瘤切除等方式治療。
1、外傷:耳部受到外力撞擊或掏耳過深可能導致耳道皮膚破損出血。避免自行掏耳,出血時用無菌棉球輕壓止血,合并眩暈需排除顱底骨折。
2、耳道感染:真菌性或細菌性外耳道炎可能引發(fā)糜爛性出血。表現(xiàn)為耳痛伴黃色分泌物,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硼酸酒精局部清潔,避免游泳進水。
3、鼓膜穿孔:爆炸傷或中耳壓力驟變可致鼓膜血管破裂。突發(fā)耳痛伴聽力下降,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術或鼓膜修補術。
4、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侵蝕血管會引起血性分泌物。伴隨耳鳴和發(fā)熱,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鼓室積液者行鼓膜穿刺引流。
5、外耳道腫瘤:血管瘤或鱗癌可能導致反復出血。需通過CT確診,良性腫瘤行激光切除術,惡性腫瘤需擴大切除聯(lián)合放療。
日常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硬物掏耳。游泳時佩戴耳塞防護,擤鼻涕應單側交替進行。耳出血超過24小時或伴隨聽力障礙、面癱等癥狀時,需立即就診耳鼻喉科進行耳內鏡和聽力檢查。高血壓患者突發(fā)耳出血需警惕血管病變,控制血壓在140/90mmHg以下。兒童反復耳出血應排查血液系統(tǒng)疾病,完善凝血功能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