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可通過右下腹疼痛、麥氏點壓痛、胃腸道癥狀、發(fā)熱、血象升高等典型表現判斷,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
轉移性右下腹痛是典型特征,初期表現為中上腹或臍周隱痛,6-8小時后疼痛固定于麥氏點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處。疼痛呈持續(xù)性加劇,咳嗽或活動時加重,彎腰屈膝可緩解。需與腸痙攣、婦科疾病等引起的腹痛鑒別。
體檢時麥氏點出現固定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結腸充氣試驗或腰大肌試驗陽性提示腹膜刺激征。兒童及孕婦闌尾位置可能偏移,老年人痛感可能不明顯,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約80%患者伴隨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早期可能便秘,后期因腹膜炎可出現腹瀉。但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若出現糞樣嘔吐需警惕腸梗阻。癥狀程度與闌尾炎癥程度呈正相關。
體溫通常升至37.5-38.5℃,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可達39℃以上。血常規(guī)顯示中性粒細胞比例>80%,白細胞計數>10×10?/L。需注意免疫低下者可能無明顯發(fā)熱。
腹部超聲可見腫大闌尾直徑>6mm或周圍積液,CT顯示闌尾增粗、周圍脂肪密度增高。影像學能有效鑒別泌尿系結石、憩室炎等疾病,對不典型病例診斷價值更高。
出現疑似癥狀應立即禁食并就醫(yī),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日常需保持規(guī)律飲食預防便秘,急性發(fā)作期可選擇流質飲食,術后恢復期建議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腸蠕動。妊娠期闌尾炎易誤診,需通過產科超聲排除宮縮痛。兒童患者病情進展快,12小時內就醫(yī)可顯著降低穿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