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的癥狀可能由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精神壓力過大、胃黏膜防御功能減弱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黑便等癥狀。
1、上腹痛:疼痛多位于劍突下或偏右,呈灼燒樣或饑餓感,進食后緩解是典型特征。疼痛具有周期性和節(jié)律性,春秋季易發(fā)作,夜間痛醒常見。胃鏡檢查是確診金標準,治療需聯(lián)合抑酸藥奧美拉唑、胃黏膜保護劑硫糖鋁和抗生素阿莫西林。
2、反酸燒心:胃酸反流至食管引發(fā)胸骨后灼熱感,可能伴隨口苦。與賁門松弛、胃排空延遲有關,需避免咖啡、巧克力等食物。藥物治療包括H2受體阻滯劑雷尼替丁和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
3、噯氣腹脹:胃內氣體過多導致頻繁打嗝,進食后加重。與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分解產氣相關,碳13呼氣試驗可檢測。除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外,建議少食多餐,限制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
4、惡心嘔吐:胃竇部潰瘍易引發(fā)幽門水腫或痙攣,出現(xiàn)餐后嘔吐宿食。嚴重者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需靜脈補液。胃腸減壓聯(lián)合質子泵抑制劑泮托拉唑能緩解癥狀,反復嘔吐需警惕幽門梗阻。
5、黑便嘔血:潰瘍侵蝕血管會導致柏油樣便或咖啡渣樣嘔吐物,血紅蛋白下降提示出血量>50ml。緊急處理包括禁食、靜脈輸注質子泵抑制劑,內鏡下止血鈦夾夾閉或腎上腺素注射是首選方案。
患者應保持規(guī)律飲食,選擇易消化的米粥、面條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過熱飲食。戒煙限酒,減少阿司匹林等藥物使用。適當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餐后立即平臥。癥狀持續(xù)超過兩周或出現(xiàn)嘔血、體重下降需立即消化科就診,排除惡性病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