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過觀察等待、藥物治療、鼓膜修補術、鼓室成形術等方式干預。耳膜穿孔通常由外傷、感染、氣壓損傷、醫(yī)源性操作、慢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
1、外傷因素:耳部直接受外力撞擊或異物插入可能導致鼓膜破裂,表現(xiàn)為突發(fā)耳痛、聽力下降、耳內出血。生理性穿孔通常無需手術,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多數在1-3個月內自愈。避免游泳、用力擤鼻等行為可促進愈合。
2、感染因素:急性中耳炎化膿性感染可能引發(fā)穿孔,伴隨耳道流膿、耳鳴癥狀。病理性穿孔需控制感染,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藥物。感染控制后未愈合的穿孔需評估手術必要性。
3、氣壓損傷:飛機起降或潛水時氣壓驟變可致鼓膜撕裂,產生爆裂聲伴眩暈感。此類穿孔多呈裂隙狀,通過避免氣壓變化、咀嚼口香糖平衡壓力,約80%病例可自行修復。
4、慢性病變:長期中耳炎導致鼓膜永久性穿孔,可能合并膽脂瘤或聽骨鏈破壞。需行鼓室成形術清除病灶,同期采用顳肌筋膜或軟骨膜進行鼓膜重建,術后聽力改善率可達60%-80%。
5、醫(yī)源性損傷:耳科操作或放療后可能出現(xiàn)穿孔,需根據缺損范圍決定處理方案。小于30%的鼓膜面積缺損可嘗試貼片修補,全層缺損需顯微鏡下進行內植法或外植法修補。
日常避免耳道進水,使用生理鹽水清潔外耳道,補充維生素A、C促進黏膜修復。三個月未愈合的穿孔或伴有傳導性聽力下降超過30分貝時,建議耳鼻喉科評估手術指征。游泳時佩戴專用耳塞,擤鼻采取單側交替方式減少鼓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