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新生兒排胎便可通過腹部按摩、調(diào)整喂養(yǎng)姿勢、溫水刺激肛門、增加活動量、母親飲食調(diào)節(jié)等方式實現(xiàn)。胎便排出延遲可能與腸道蠕動不足、喂養(yǎng)方式不當、肛門括約肌緊張、胎便黏稠度高等因素有關。
順時針輕柔按摩新生兒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畫圈,每次持續(xù)5-10分鐘。按摩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胎便向下移動。注意力度需輕柔,避免在喂奶后立即進行,防止吐奶。
采用45度角斜抱姿勢喂奶,喂奶后豎抱拍嗝15-20分鐘。正確姿勢減少吞氣量,降低腹脹概率。母乳喂養(yǎng)時確保嬰兒含接大部分乳暈,避免吸入過多空氣。
用棉柔巾蘸40℃溫水輕觸肛門周圍,每次刺激3-5下。溫熱刺激能放松肛門括約肌,反射性引發(fā)排便。操作前需修剪指甲避免劃傷,每日不超過3次。
在清醒時做被動操,如交替屈伸下肢模擬蹬車動作。運動促進腸蠕動,每天進行3-4次,每次5分鐘。避免在剛進食或困倦時操作,防止不適。
哺乳期母親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西梅等食物。母乳成分改變可軟化嬰兒糞便,同時保證每日2000ml飲水量,避免高脂飲食。
實施護理措施時需觀察新生兒精神狀態(tài)與腹部脹氣情況,若24小時未排胎便或出現(xiàn)嘔吐、拒奶等癥狀需及時就醫(yī)。日??膳浜蠇雰簱嵊|與游泳等溫和運動,維持適宜室溫減少能量消耗,母乳喂養(yǎng)者母親需持續(xù)保持均衡營養(yǎng)攝入,避免進食易致敏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