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白色斑塊、灼痛感、進食困難等癥狀,具體特征包括乳凝塊樣偽膜、黏膜充血、病變可蔓延至咽喉。
1、偽膜特征: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或乳白色斑塊,形似凝固的牛奶,輕微隆起于黏膜表面。初期為點狀或小片狀,可逐漸融合成大面積偽膜,用棉簽擦拭后露出鮮紅色糜爛面,伴有輕微出血。偽膜常見于頰黏膜、舌面、軟腭等部位。
2、疼痛反應:病變區(qū)域存在明顯灼燒樣疼痛,進食酸性或辛辣食物時疼痛加劇。嬰幼兒常表現為拒食、哭鬧、流涎增多,成人可能出現味覺異常。疼痛程度與偽膜面積呈正相關,嚴重者可影響正常言語功能。
3、黏膜改變:病變周圍黏膜呈現彌漫性充血發(fā)紅,與白色偽膜形成鮮明對比。長期未愈者可能出現黏膜水腫、皸裂或淺表潰瘍,部分患者伴隨口角炎,表現為口角皮膚潮紅、脫屑、裂口。
4、蔓延趨勢:免疫功能低下者病變可向咽部、食管擴散,出現吞咽疼痛、胸骨后不適。嬰幼兒可能出現喉部受累,表現為聲音嘶啞、咳嗽,嚴重者發(fā)生呼吸道阻塞需緊急處理。
5、全身關聯:長期反復發(fā)作可能伴隨營養(yǎng)不良、體重下降,嬰幼兒發(fā)育遲緩。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如甲癬、陰道念珠菌病等。
日常需注意口腔清潔,哺乳期嬰兒奶具應煮沸消毒,成人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飲食宜選擇溫涼流質食物如米湯、果蔬汁,避免過硬過燙食物刺激黏膜。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復,癥狀持續(xù)超過一周或出現發(fā)熱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