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可通過孕前篩查、規(guī)范產檢、及時治療、避免高危行為、新生兒預防等方式避免。先天性梅毒通常由母嬰垂直傳播、孕期未規(guī)范治療、梅毒血清學檢測假陰性、孕期再感染、分娩過程污染等原因引起。
計劃懷孕前3-6個月進行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TPPA/TPHA和非特異性抗體檢測RPR/TRUST。夫妻雙方均需檢測,陽性者需完成規(guī)范驅梅治療并定期復查血清滴度,確認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或轉陰后再備孕。
孕婦需在孕早期12周前、孕28周、分娩前進行梅毒血清學檢測。發(fā)現陽性應立即啟動青霉素治療,首選芐星青霉素240萬單位肌注每周1次連續(xù)3周。治療期間每月復查RPR滴度,評估治療效果。
孕期確診梅毒需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完成兩個療程的青霉素治療,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頭孢曲松替代。治療需確保給藥劑量充足、療程完整,避免使用多西環(huán)素等禁忌藥物。完成治療后需每月監(jiān)測血清學反應直至分娩。
孕期需嚴格避免無保護性行為、多性伴侶接觸等可能造成梅毒再感染的高危行為。配偶或性伴侶需同步檢測治療,治療期間需使用避孕套直至雙方血清學轉陰。
梅毒孕婦所生新生兒需進行臍血檢測,陽性者需做腦脊液檢查排除神經梅毒。確診患兒需接受青霉素靜脈治療10-14天,未確診但高風險新生兒需預防性注射芐星青霉素。母乳喂養(yǎng)需在母親完成治療且無乳房破損時進行。
預防先天性梅毒需建立孕前-孕期-分娩全程防控體系。備孕階段每日補充葉酸400μg,孕期保持均衡飲食攝入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A/C。適度進行孕婦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新生兒護理需注意皮膚黏膜清潔,定期隨訪血清學檢測至18月齡,觀察是否有 Hutchinson 三聯(lián)征等遲發(fā)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