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盆底肌功能障礙、神經敏感化、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炎癥控制: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是常見病因,需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多西環(huán)素、甲硝唑聯(lián)合治療。急性期疼痛可配合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緩解癥狀,慢性期建議輔以盆底生物反饋治療。
2、病灶處理: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疼痛需根據病情選擇地諾孕素等藥物抑制內膜生長,或采用腹腔鏡病灶切除術。伴隨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和性交痛時,需超聲評估巧克力囊腫大小。
3、肌肉康復:盆底肌高張力狀態(tài)可通過凱格爾運動改善,每天3組每組15次收縮訓練。專業(yè)機構的水療按摩和電刺激治療能有效松解肌肉痙攣,緩解排尿異常和墜脹感。
4、神經調節(jié):中樞敏化導致的慢性疼痛建議使用加巴噴丁調節(jié)神經傳導,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打破疼痛-焦慮循環(huán)。磁療和經皮電刺激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神經敏感度。
5、心理疏導:焦慮抑郁情緒會加重疼痛感知,正念減壓訓練和心理咨詢可改善癥狀。團體治療有助于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減少因病恥感導致的回避行為。
慢性盆腔痛患者需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誘發(fā)炎癥。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游泳、瑜伽可促進盆腔血液循環(huán),睡眠時采用側臥位減輕盆底壓力。癥狀持續(xù)超過6個月需疼痛科多學科會診,排除腫瘤等器質性疾病后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