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復查可通過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病理學檢查、全身評估等方式進行監(jiān)測。疾病復發(fā)可能與手術范圍不足、高危病理類型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盆腔疼痛等癥狀。
1、婦科檢查: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陰道殘端、盆腔有無腫塊,觀察宮頸及陰道壁是否存在異常贅生物。每3-6個月定期檢查可早期發(fā)現局部復發(fā)灶,對于保留卵巢的年輕患者需特別注意卵巢觸診。
2、影像學檢查:盆腔超聲檢查能發(fā)現直徑>1cm的病灶,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可鑒別術后瘢痕與復發(fā)腫瘤。胸部CT排查肺轉移,PET-CT適用于疑似全身轉移病例,建議術后2年內每6個月復查。
3、腫瘤標志物:CA125和HE4聯合檢測具有較高特異性,水平持續(xù)升高提示復發(fā)可能?;熀蠡颊咝杳吭卤O(jiān)測,放療后每3個月檢測,數值異常時需結合影像學定位病灶。
4、病理學檢查:陰道殘端細胞學刮片發(fā)現可疑細胞時,需在陰道鏡下行活檢確診。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適用于漿液性癌患者,子宮內膜取樣適用于保留子宮的激素治療患者。
5、全身評估:骨掃描排查骨轉移,頭顱MRI篩查腦轉移,腹盆腔CT評估淋巴結轉移。晚期患者需檢測腎功能以防輸尿管梗阻,定期血常規(guī)監(jiān)測骨髓抑制情況。
復查期間應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豆制品,適度進行瑜伽、快走等低強度運動。術后2年內每3個月復查,2-5年每6個月復查,5年后每年隨訪,出現陰道排液、體重驟降等癥狀需立即就診。建立個人復查檔案記錄每次檢查結果,便于醫(yī)生對比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