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病可通過利尿劑、血管擴張劑、抗凝藥物、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類藥物等方式治療。心臟瓣膜病通常由風濕熱、退行性變、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心臟病等原因引起。
1、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螺內(nèi)酯等利尿劑可減輕心臟負荷,緩解水腫癥狀。心臟瓣膜病導致血液回流受阻時,心臟前負荷增加引發(fā)肺淤血,利尿劑通過促進鈉水排泄降低血容量。
2、血管擴張劑: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硝普鈉等藥物能擴張外周血管。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時,血管擴張劑可降低后負荷,改善冠狀動脈灌注。
3、抗凝治療: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適用于合并房顫或機械瓣置換術后患者。瓣膜病變易引發(fā)心房顫動,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升高,抗凝藥物能預防腦栓塞等并發(fā)癥。
4、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可控制心室率。二尖瓣狹窄等疾病常伴隨快速性心律失常,通過抑制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減少心肌耗氧量。
5、洋地黃類:地高辛適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的瓣膜病患者。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輸出量,但需注意監(jiān)測血藥濃度避免中毒。
心臟瓣膜病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至每日3克以下,選擇鮭魚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運動強度以Borg量表12-13級為宜。術后患者應每日監(jiān)測體溫和切口情況,使用軟毛牙刷清潔口腔預防感染。定期復查超聲心動圖評估瓣膜功能,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胸腔壓力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