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深受老年慢性疾病病人的青睞,被認為是無毒無副作用的,其實不然,如果用藥時配伍不當,也可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中藥的配伍與配伍禁忌
凡對中藥進行一定方法的加工炮制,并制成一定的劑型,應用于臨床病人的,均可稱為方劑。單味中藥制成的方劑稱為單方;2味或更多的中草藥配合制成的方劑稱為復方。古人早防冶疾病,是從單味藥開藥的。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單味藥時不能解除病人復雜的病痛之苦,而逐漸發(fā)展為2味或2味以上藥物的合并應用,既增加了藥效,又糾正了藥性之偏。這就逐漸形成了祖國醫(yī)學中的方劑學。中藥復方方劑的組成是在中醫(yī)辯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系配伍而成的,通常由主藥、輔藥、佐藥及引藥組成。加還有1種調和藥,可以調和各種藥物的性味,以利藥物協同治病。但有時1個方劑中并不一定都具備以上5種配伍,可以具備3種,也可以具備4種。
配伍禁忌,或互相過后制減低作用。中醫(yī)古書上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的記載,成為傳統(tǒng)的中藥配伍禁忌。即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半、貝母、瓜簍、白蘞藥、白芨;黎蘆反人參、沙參、苦參、玄參、細辛、白芍。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乓、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肉桂畏赤石脂。以上相反相畏的藥物特別是相反藥物,一般不宜合用,不可貿然嘗試,以防引起危險。根據中醫(yī)理論,選用中藥時,應注意掌握藥證宜忌,也就是說藥要與證相適應。例如,表實證忌用補斂、攻下,而宜用發(fā)散,根據表寒表熱選用辛溫辛涼之藥;表虛證則忌用破氣、
二、如何煎好中藥
中草藥品種繁多,湯劑為常用劑型,多采用煎煮的方法。為了避免藥材在加熱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的揮發(fā)或破壞,必須掌握煎藥的操作要點。
1.選擇煎藥容器。煎煮中藥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容器,這類容器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wěn)定,藥材的合成和分解不易受到干擾。禁用鐵鍋,以防藥材中所含化學成分如鞣質、甙類等與鐵質產生化學變化,降低療效或失效。如實在急需煎藥又無砂鍋和搪瓷鍋,可暫用紫銅鍋或鋁鍋代替。
2.煎煮中藥的一般方法。將配伍好的中藥故人砂鍋內,加入3-5倍的冷水或溫水(50度以下),先浸泡10-20分鐘,再添水加熱至沸,在藥材煮開前用強火,煮開后用弱火,以微火維持20一60分鐘,濾出藥液,然后再加2-3倍量水于鍋中煎煮,20-40分鐘,濾取藥液,將2次濾液合并加以濃縮至規(guī)定量,分2-3次服用。為了充分發(fā)揮藥效,我們常可見到一副中藥中對某些藥采取先煎、后下、包煎、沖服、佯化等醫(yī)囑,這就是煎煮中藥的特殊方法。
3.煎煮中藥的特殊方法。(1)先煎藥、貝殼類等堅硬的藥材,如生石膏、生石決明、生赭石、生牡蠣、生龍骨、生磁石、生瓦楞子,龜板、鱉甲,這類藥材不但要先煎,而且要打碎,先煎煮15-20分鐘,才能煎出有效成分。又如生附子、生半夏,往往先煎1小時,以減低其毒性。(2)后下藥,如薄荷、藿香、木香、青篙,紫蘇葉、沉香、砂仁、鉤藤、侃蘭葉等,不宜煎煮過久,應在群藥煎成前5-10分鐘下鍋,即二煎沸即可,以防有效成分逸散。(3)包煎,影響其他藥材出汁;帶絨毛、芒刺及粉末狀的藥材,煎煮稠渾,病人難以服用,如車前子,赤石脂、旋覆花、草藶子、青黛、六一散、滑石粉、麥芽等,應先用布將藥包好,再人鍋共煎。(4)另煎、金石斛等貴重藥材,為保證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防止丟失,可以另煎。先單獨煎煮半小時,濾出藥汁,藥渣再人藥共煎。(5)烊化、話糖、蜂蜜、芒硝等,需加入去渣后的藥汁中,待加熱至烊化后服用。也有些九劑、丹劑需用藥汁浸泡佯化后服用,如至寶丹、金鹿九等。(6)沖服、琥珀、牛黃等較貴重、用量又小的藥材,不易煎煮出汁,可研成粉隨煎煮湯藥沖服。(7)泡服,如蕃瀉葉、雙花、麥冬、胖大海等,不用煎煮,用熱水浸泡,蓋好杯蓋,泡出汁后即可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