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心律不齊可能由母體缺氧、臍帶受壓、心臟結構異常、染色體異常、宮內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吸氧治療、胎心監(jiān)護、藥物干預、手術矯正、抗感染治療等方式改善。
孕婦貧血或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可能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胎盤供氧不足引發(fā)胎兒代償性心律不齊。建議孕婦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輕度缺氧可通過左側臥位、吸氧緩解,重度需住院監(jiān)測。
臍帶繞頸、扭轉或受壓會影響胎兒血液循環(huán),導致短暫性心律不齊。通過超聲檢查評估臍血流指數,改變體位或進行體外胎位旋轉可改善,持續(xù)異常需考慮提前分娩。
胎兒室間隔缺損、房室傳導阻滯等先天性心臟病可能表現為心律不齊,通常伴有心腔擴大或瓣膜反流。孕中期需進行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嚴重者需注射地塞米松促進肺成熟,出生后可能需普萘洛爾或胺碘酮治療。
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等常合并心臟傳導系統(tǒng)畸形,多表現為持續(xù)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需通過羊水穿刺確診,出生后可能需安裝臨時起搏器,部分病例需進行房間隔造口術。
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病原體侵襲胎兒心肌會導致心肌炎性反應,表現為頻發(fā)早搏或室上性心動過速。母體血清學篩查陽性者需使用阿奇霉素、螺旋霉素治療,新生兒期需監(jiān)測心肌酶譜。
孕婦應每日記錄胎動次數,避免仰臥位睡眠和劇烈運動,保證每日攝入60mg鐵元素及400μg葉酸,孕晚期每周進行胎心監(jiān)護。出現胎動減少或胎心率持續(xù)>160次/分、<110次/分時需急診處理,分娩方式需根據胎兒心律不齊類型及孕周綜合評估,部分復雜心律失常患兒出生后需進行射頻消融或心臟再同步化治療。